第 35期
楼市动态
1、全国百城房价连降9月后首涨。据《第一财经日报》7月3日报道: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,6月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8688元/平方米,环比5月上涨0.05%,结束自2011年9月以来的连续9个月环比下跌态势。数据显示,在监测的100个城市中,6月有45个城市房价环比上涨,55个城市房价环比下跌。与上月相比,本月环比下跌的城市数量减少18个,跌幅在1%以上的有12个城市,较上月减少5个;涨幅在1%以上的有11个,较上月增加3个。
2、广州上半年保障房开工率14.5%。据《信息时报》7月3日报道:截至6月25日,广州市4万套保障性住房已开工5804套,占总数的14.5%。其中公共租赁房已完成开工3451套,经济适用房已完成开工500套,拆迁安置房已完成开工1367套,林业棚户区改造已完成486套。
3、6月深圳楼市量价轻微上升。据《深圳商报》7月2日讯:根据深圳市房地产信息系统有关数据,6月全市新房共成交4436套、总面积396352.49平方米,比5月份的4325套轻微上升。其中住宅成交4183套、总面积373216.45平方米,90平方米以下的成交3424套、258131.17平方米,90-144平方米成交399套、49305.92平方米,144平方米以上成交360套、65779.36平方米。在成交均价方面,全市新房成交均价为19722元/平方米,住宅均价为18959元/平方米,均比5月份的均价轻微上升。6月深圳市二手房共成交5832套,比5月的5662套略有上升,成交总面积为546934.1平方米。
4、6月中国经济趋稳迹象明显,房地产业商务活动指数创19个月新高。据中国之声《新闻纵横》7月4日报道:6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3日出炉,达到56.7%,比上个月回升了1.5个百分点,而其中新订单指数达到53.7%,创今年以来新高。值得关注的是,6月房地产业商务活动指数达到58.2%,创19个月以来新高,同时房地产业的新订单指数结束近一年半的下降趋势,回升至55.7%。
5、广州新房网签:去年六月6920套,今年六月8927套。据《信息时报》7月4日讯:广州新房网签量再逼近9000套高位,网签均价环比同比双双上涨,“红五月”楼市旺火继续烧至6月。据相关网站数据监控中心最新统计显示:2012年6月1-30日,广州十区二县市一手住宅网签8927套,环比5月(9099套)微跌1.89%,同比2011年6月(6920套)大涨29%。
政策动向
1、国土部:加强与证监会银监会联动遏制土地闲置。据《中国证券报》7月3日报道:国土资源部政策法规司司长王守智2日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国土部将继续加强与证监会、银监会的联动,从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中提取部分房地产土地闲置的情况,并抄送给银监会、证监会等部门。
王守智表示,对于涉嫌土地闲置及炒地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,银监会将在新开发项目贷款的发放上给予限制,证监会将在其上市、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的审批上予以限制。(摘编:吴玉祥)
2、蓉新规前5794套房已网签,3个月内办过户不“评估计税”。据《成都日报》7月2日报道:7月1日起,成都市二手房交易价格正式实施评估计税。记者从成都市房管局获悉,6月30日前(含6月30日)已经网签成功但还没有办理过户手续的交易共有5794件,这些交易只要在9月底之前办理都可以不评估计税。(摘编:邓幼苹)
3、上海22家银行首套房贷利率最低8.5折。据《理财周报》7月2日报道,记者在对沪上22家银行实地走访的过程中得知,银行三套房贷款均不做,二套房政策几乎一样,都是首付6成,利率上浮10%。花旗上海分行信贷部的客户经理说,该行现行的房贷要求为首付3-5成,贷款金额低于120万元享受9折的优惠利率,高于120万利率才可以打8.5折。
行业信息
1、中国6月新增贷款或达7千亿,四大行增约1880亿。据“证券时报网”7月3日讯:今年6月份工、农、中、建四大行新增贷款约1880亿元,较5月份的2500亿元大幅减少,这一数字显著低于此前市场预期。如以四大行新增贷款占全国新增贷款的比例推算,6月份全部新增贷款数量可能只有7000亿元左右,同样逊于市场预期。四大行新增贷款数量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例通常在30%~40%,2011年的均值为36%,今年前5个月的比例分别为43%、36%、30%、38%和31%。
2、央行:深化利率市场化等重要领域改革。据中证网7月3日讯: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《中国金融稳定报告(2012)》提出,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,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,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;积极推动市场制度建设,完善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,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等重点领域改革。
报告称,要稳步推进金融创新,完善监管框架,着力防范和化解重点领域潜在风险,密切关注具有金融功能的非金融机构风险,全面提升金融业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;进一步健全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,丰富和完善政策工具和手段,提高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能力。(摘编:吴玉祥)
(责任编辑:黄河)
2012年7月4日